他创立瑞典“一带一路”研究所,致力推动瑞中两国对话与合作。
面对充斥着谎言与暗战的国际舆论场,他坚持为正义发声,带领有识之士对污蔑、诋毁中国的行径口诛笔伐。
他说:“要让人们明白,到底什么是对的。”
他就是史蒂芬·布鲁尔。
本期对话嘉宾:
史蒂芬·布鲁尔
Stephen Brawer
瑞典“一带一路”研究所所长
日前,布鲁尔接受东方卫视专访。
记者:您为什么想到要在瑞典建立“一带一路”研究所?
布鲁尔:瑞典“一带一路”研究所的建立,可以说是合作的成果。它缘起一场外交晚宴,当时我们基于“欧亚大陆桥”的概念,提出了一些理念,将消除贫困以及发展作为人类前进的大方向,从而联通全球。很显然,这个概念与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不谋而合。
为了使瑞典人更精准地了解“一带一路”,也为了人类共同的合作与发展,我觉得我们有义务建立“一带一路”研究所。这是极为重要的。
记者:瑞典“一带一路”研究所成立四年了,您对该倡议是如何理解的?
布鲁尔:我认为其重中之重是习主席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论述。我通读了习主席有关中国治理的著作,富含哲学思想。文章里提出,东西方要合作共赢、发展友谊。
目前,有近150个国家参与了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世界上那些发展受限的地区——如非洲、南美、及亚洲不少地区——也因此得以发展。这为世界进步奠定了真正的基础。
非常关键的一点是,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是在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情况下,帮助他国进行基础设施建设。像货币基金组织或世界银行等一些西方机构,常常给需要帮助的国家增设附加条件,这样一来,他们解决发展问题就大打折扣。
记者:您在研究所工作期间,日常工作内容是什么?
布鲁尔:一方面,维护我们的网站。我的同事侯赛因·阿斯卡里在网站上发表很多文章,纠正虚假信息,揭露令人发指的谎言。
比如,他写了很多文章,驳斥那些所谓中国给他国制造“债务陷阱”的言论。这些谎言在西方大行其道,常被用作曲解“一带一路”的说辞。
在我看来,“一带一路”是个全球性倡议,它不是只和中国有关,也是实现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途径。那些被误导、或者有意拒绝这一倡议的国家,将来会改变观点的——而这就是我们的工作。
另一方面,我们定期举行网络研讨会,大约每年两三次。我们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参与讨论——他们了解真相,也愿意讲出事实。
一年前,我们举办了一场有关新疆问题的网络研讨会,邀请去过新疆的专家和学者参与。他们认为,西方媒体铺天盖地宣传的那种状况,根本没有实际证据。
这样的举措是极其重要的,因为瑞典的主流媒体永远不会这样做。他们选择简单遵循地缘政治立场,甚至拒绝发布一些在我看来对人民极其重要的、有价值的信息,这种做法是极傲慢与不公的。
记者:我们注意到,一些西方媒体经常将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与二战后的“马歇尔计划”相提并论,视之为中国扩张和威胁的“证明”。您如何看待这种误读呢?
布鲁尔:我不认同这种说法,“一带一路”是一个方向性的倡议,即世界如何在经济合作的基础上团结起来——归根到底,就是友谊。
不幸的是,西方许多人把这看作是一种威胁。他们希望继续主导国际政策,不愿承认亚洲的崛起,尤其不愿承认中国作为经济大国的角色。他们甚至一厢情愿地认为,中国会重复当年大英帝国对中国所为——通过殖民统治剥削他国。这种观念对于了解“一带一路”的人来说,是完全错的。
记者:您刚才也提到新疆问题,其实这几年反华的声音在欧洲议会屡见不鲜,对中欧关系产生了负面影响。对此,中国该怎么做?欧洲又该如何增加对中国的了解?
布鲁尔:这恰恰是我们研究所的职责所在,我们要架起理解的桥梁。
从现在欧美等国的表现来看,他们想要维持“单极世界”,中国的发展被认为是他们不能接受的一种“威胁”。这些国家的政治活动皆以此为导向。
对中国来说,面对当前形势,我认为有个角度或许可以考虑:在开展经济合作的同时,要提出“哲学或文化一带一路”的概念。
大部分西方政治家几乎不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思想。提到习主席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,他们并不理解这意味着什么。他们只有一些简单的、意识形态上的、教条式的观点。
所以我的建议是多方要共同努力,不仅要让人们了解 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经济本质,还要筑牢中国和西方、特别是和欧洲的友谊之基。
利玛窦和马可·波罗是中国人熟悉的两位西方思想家。从根本上看,他们对中欧合作的态度是积极友好的。利玛窦是一名耶稣会传教士,他在中国生活,学习中文并与中国的知识分子交流思想,准确判断了当时的中西方世界合作的方向。遗憾的是,当时的教会领袖们因“中西礼仪之争”,没有采纳他的观点。
像这样的历史背景应该让西方的普通民众了解。从这个角度出发,自上而下,可以有效改变和解决目前的困局——不懂政治的人干扰中欧合作,甚至不惜用冲突和战争相威胁,这实在太糟糕了。
记者:2021年9月,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全球发展倡议。这是继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之后,中国为促进全球发展提供的又一重要公共产品。您如何看待全球发展倡议呢?
布鲁尔:习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,与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一样,都彰显了中国政府正继续探索道路,寻求同他国合作与发展的努力。
在我看来,这些观点代表着人类共同利益,也是中国哲学思想中的一个核心理念。孔子思想和儒家哲学在中国历史中存在了两千多年,孔子最明确的理念之一,就是是人性向善和共同利益。我认为西方必须更广泛地了解这些思想,为未来更好的发展定调。
记者:中美贸易摩擦时,有人说新冷战开始了。鉴于目前的俄乌局势和中美关系,您觉得世界为什么又回到了好似冷战时期的地缘政治游戏?可能的解决方案是什么?
布鲁尔:在我看来,要避免新冷战,就要认可所有国家之间存在共同经济利益。这既是为了现代化发展,也是为了经济复苏。
西方经济体“实际”经济状况并不理想,美国的基础设施也是糟糕透顶。美国经济强在其军事生产,这显然不利于东西世界的合作,反而是冲突导向。美欧正在增加对乌克兰的武器部署,这些举动都无助于缓和冲突。
避免冷战甚至热战的基础是经济合作。例如,瑞典的火车在我看来,已经远远落后。但政府最新的讨论是说,瑞典不想造像中国那样的现代列车。看,这类基础设施项目是我们所需要的,但却没有能够实现。
这绝不是中国或俄罗斯的错——瑞典一直把所有经济问题都归咎于普京,这纯属无稽之谈。要改变这种情况,避免冲突和冷战的基础,就是要经济合作。我们可以为全球合作和消除贫困共同努力。
记者:今年8月,佩洛西窜访台湾,使得台湾问题再次成为亚太地缘政治焦点。其他国家也有一些议员,试图模仿这一行为,妄图提升自己的政治声望。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?您对中方的应对有何建议?
布鲁尔:面对中国的崛起,西方形成了一种偏执,认为一个日益强大的中国不会造福人类,而是会威胁西方的权力结构。当前,西方经济政策在各方面的失败是有原因的——不是因为中国,而是因为其内部缺陷和刚愎自用。
事实上,佩洛西和其他一些外交人员窜访台湾,都是在挑衅。他们试图逼中国采取军事行动,这种做法是不明智的,但他们仍在继续破坏中国的稳定。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,台湾是中国的,它不是一个由外国运营的“机构”。这个问题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被联合国明确定义了。
所以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——挑衅。西方世界依然想保持其对世界的单极主导,不仅是已经控制的地区,还要将手伸向太平洋,想利用其所谓的“影响力”,掌控更多的范围。那是不对的。
大多数人其实都明白,在这个时代,以我们所拥有的技术,爆发战争只会导致人类自我毁灭,这是很不明智的。而解决之道就是我们刚才谈论的方向,让我们为之努力吧。